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长沙人,我一直觉得“吃得苦、耐得烦、霸得蛮”_株洲_湖南人_工业

发布日期:2025-07-06 22:21    点击次数:197

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长沙人,我一直觉得“吃得苦、耐得烦、霸得蛮”是我们湖南人骨子里的标签。但上个月,当我心血来潮坐高铁去株洲溜达了一天后,我才发现——原来隔壁株洲的老乡们,硬是把这九个字活成了“加强版”!

一、株洲人的“牛”,从工业基因里就刻着

从长沙南到株洲西,高铁只要18分钟。但就是这18分钟的距离,让我见识到了什么叫“工业天花板”。株洲的街头巷尾,几乎每个本地人都能随口跟你唠两句“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”“第一枚空空导弹”的故事。这可不是吹牛,数据显示,株洲的规模工业增速连续六个月稳居湖南第一,2024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3.9%,说是湖南的“工业心脏”一点不夸张。来自:

在株洲中车基地,我遇到一位工龄30年的老师傅。他一边擦着高铁车头的玻璃,一边说:“我们造的不仅是车,是能让全世界竖大拇指的中国速度。”这话听着像口号,但看着车间里精密到头发丝的零件和工人们一丝不苟的劲头,我信了。

展开剩余73%

二、低调做人,高调做事:株洲人的“反差”

长沙人爱调侃株洲“老实”,但这份“老实”背后,藏着让人肃然起敬的韧劲。比如那位被称为“独掌侠”的潘平洋,左手残疾的他,硬是用一只手砸开车窗,从2米深的鱼塘里救出司机。还有退休工人王永恒,九年里从湘江里救起32条生命,自掏腰包买冲锋舟、学潜水,带出了一支民间救援队。来自:

在株洲,这样的故事不是“新闻”,而是“日常”。全市71位“中国好人”、上千名志愿者,让我这个长沙人忍不住感叹:“你们株洲人做好事,是集体刷KPI吗?”

三、烟火气里的“小心机”:株洲人比你想象的更会活

你以为工业城市只有钢筋铁骨?株洲人第一个不服!凌晨两点的钟鼓岭夜市,炒粉摊主单手颠锅,还能和熟客扯几句家常;建宁驿站里,环卫工阿姨笑着递来免费纸巾;就连公交车司机,大老远就停车摆手让行人先过。这种细节里的温度,让“幸福株洲”不再是标语,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。

说到吃,株洲人更是“暗藏玄机”。一碗攸县香干,用的是山泉水点卤;醴陵炒粉的秘诀是必须用本地茶油。最让我惊艳的是炎陵黄桃,咬一口汁水四溢,果农老刘得意地说:来自:“我们这儿的高山日照,连太阳都是‘定制’的!”

四、老祖宗的智慧,年轻人的玩法

株洲人守着千年文化,却从不“吃老本”。炎帝陵的祭典,用全息投影还原上古场景;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匠人,在直播间边拉坯边科普非遗;就连乡下阿婆的“打铁水”绝活,也成了抖音热门话题。这种“传统秒变爆款”的能力,让我都想偷师。

在神农城,我碰到一群跳街舞的00后。问他们为啥不去长沙“闯”,领舞的男孩咧嘴一笑:“株洲有厂BA、有电竞馆,还能去通用机场开飞机体验课,干嘛要挤破头当‘长漂’?”

五、株洲人牛的底气,是湖湘精神的“顶配版”来自:

回长沙的高铁上,我翻着手机里的照片:流水线上的大国工匠、湘江边的救援英雄、夜市里的笑脸、非遗传承人的巧手……突然懂了为什么有人说:“长沙是湖南的客厅,株洲是湖南的车间。”

但车间里装的,何止是机器?那是一代代株洲人“霸蛮而不鲁莽、务实却不守旧”的魂。他们用工业精神造高铁,也用这份精神“造”生活——把硬核与温情、传统与新潮,熔成了湖南最特别的“合金钢”。

发布于:吉林省